文苑|掌中凝匠心 斗笠焕新辉
2025-07-05 18:03:3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杨丽群 | 作者:蒋晖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963

​你可曾见过这样一种物件?它形似倒扣的碗,宽边凸顶,以竹篾、棕丝编织而成。其名源于“斗”与“笠”二字——“斗”为量器,象征收获;“笠”作护具,象征劳作。两者结合,便成了农人遮阳挡雨的好帮手,凝聚着千年农耕的智慧。

“笠”程千年:探寻斗笠的“成长足迹”

在“斗笠之乡”中方县中方镇,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“斗笠自古出中方,雨雪阴晴他来挡。”这朴实的句子,道出了斗笠与这片土地的千年情缘。中方斗笠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,其扬名相传始于清朝乾隆年间——彼时,中方镇荆坪村人潘仕权省亲返京,将家乡斗笠献于御前,深得乾隆赞赏。从此,中方斗笠声名远播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成为支撑一方百姓生计的重要产业。

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中方斗笠迎来了又一次辉煌。凭借遮风挡雨、驱寒保暖的实用特性,它成为家家户户田间劳作的“忠实伴侣”。在集市上,斗笠更是当之无愧的“宠儿”,常常占据地摊的“大半壁江山”。不仅本地人争相购买,更有外地客商慕名而来,大包小包抢购,往往不到中午便销售一空。这顶穿越千年的小小斗笠,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时代变迁,斗笠编织技艺愈发精益求精。如今其工艺等级已日渐清晰:从斗笠的尖顶至边沿,篾条分有12、14、17、24、32匹等级。匹数越多,编织越密,工艺愈精,价值愈高。如今,一顶32匹斗笠身价已跃至千元,而能制作此等斗笠的匠人凤毛麟角,潘存家便是其一。

经纬人生:八旬老人的情怀坚守

“自8岁起,我就开始编织斗笠,至今已经77年了。”85岁的中方斗笠传承人潘存家语调平缓,字句间却蕴藏力量。“最初,编织斗笠是为了糊口,慢慢的啊,就和它分不开了。”岁岁年年间,斗笠于他而言,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定义,成为被赋予生命的艺术作品。

他手中的斗笠,须经19种工具、81道繁复工序,方能完成。制作斗笠的第一步是破篾。竹子需要经过裁切、破开、分解、撕细等多道工序,最终成为编织所需的篾条。斗笠通常由三层结构组成:内外两层坯体均用篾条以经纬交织法编织而成;中间层上半部分衬垫花洋布,下半部分铺设棕丝。随后,将内外两层坯体合并,用篾条反复抽压、扎紧锁实。接下来刷上浆料粘连纸、棕丝和外坯,贴上各式各样的花纹,并于顶端涂刷墨汁,最后涂抹桐油进行防水防裂处理。其中,炼油堪称最难掌控的环节——油质必须炼至提拉成丝的状态方为合格:火候过旺,油质变硬易结坨,影响美观;火候不足,油质稀软则难以达到防水效果。这毫厘之间的把握,最考验手上功夫。

在遵循这些严苛工艺的同时,潘存家还融入了他的独门巧思。他经手的每一顶斗笠,都会用鹅毛管顺着顶部的编织纹路嵌入,既不破坏整体美感,又能增强斗笠尖端的韧性。“斗笠万一失手坠地,笠顶尖端往往最先受力,”他解释道,“鹅毛管比竹篾更具弹性,能有效缓解冲击,保护斗笠不易损坏。”这种对原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与结构上的优化设计,正是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。这样一顶工艺精湛、凝聚智慧的斗笠制作下来,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。

然而,这份凝聚着匠人精神的传统手工艺品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正承受着不小的冲击。

创新探索:中方斗笠的“新生”之路

随着时代发展,中方斗笠昔日遮阳挡雨的实用功能逐渐被遮阳伞、雨具所替代,生存空间急剧萎缩。

为使这项古老技艺重焕生机,在中方镇的引导与帮助下,匠人们选择了“做小做精卖文化”的转型之路——斗笠直径从常规的0.6米缩减至最小0.08米,摇身一变成为玲珑雅致的装饰品。这一顶顶方寸之间的斗笠,正承载着非遗的传承与新生。

与此同时,中方镇持续探索“非遗传承+”新模式,多措并举促进斗笠传承发展:积极守护传承人,为潘存家等老艺人奔走协调治疗眼疾;制定斗笠传承人研培计划,组织“传帮带”培养新生力量;创建斗笠展示馆,珍藏百余顶精品,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,扩大文化影响力;创新传承路径,将斗笠文化融入校园课间操,播撒传承种子,努力让这门倾注无数心血的手艺,始终跃动在时代的脉搏之上。

昔日遮风挡雨的竹编器具,在匠人与政府的同频共振下,正在新时代里焕发新活力,绽放新光彩。

责编:杨丽群

一审:杨丽群

二审:李莹

三审:向爱毛
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

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!